含詐字的成語:
兵不厭詐
【拼音】:bīng bù yàn zhà
【解釋】:厭:嫌惡;詐:欺騙。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。
【出處】: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臣聞之,繁禮君子,不厭忠信;戰陣之間,不厭詐偽?!?
【示例】:若說~,諸葛亦無如此之陣圖,若說幻不厭深,偃師亦無如此之機械。 ★元·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嘆批
【近義詞】:兵不厭權
【反義詞】:先禮后兵
【語法】:作主語、賓語;用于采用迷惑敵人的方法作戰
乘偽行詐
【拼音】:chéng wěi xíng zhà
【解釋】:指弄虛作假。
【出處】:漢·劉向《列女傳·晉范氏母》:“夫伐功施勞,鮮能布仁;乘偽行詐,莫能久長?!?
【示例】:~的行為不光彩。
【近義詞】:弄虛作假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賓語;指欺騙
刁滑奸詐
【拼音】:diāo huá jiān zhà
【解釋】:刁鉆、油滑、奸邪、詭詐。極其陰險狡猾。
【示例】:我們要嚴厲打擊那些趁機作亂~之徒。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定語;用于為人
爾虞我詐
【拼音】:ěr yú wǒ zhà
【解釋】:爾:你;虞、詐:欺騙。表示彼此互相欺騙。
【出處】:《左傳·宣公十五年》:“我無爾詐,爾無我虞?!?
【示例】:國內,南方各會黨首領之間,也是互相猜忌,勾心斗角,~,售價煩惱。
★任光春《戊戌喋血記》第十七章
【近義詞】:勾心斗角、爾詐我虞
【反義詞】:推心置腹、坦誠相見
【歇后語】:騙子遇騙子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定語;形容彼此互相玩弄
爾詐我虞
【拼音】:ěr zhà wǒ yú
【解釋】:爾:你;虞、詐:欺騙。表示彼此互相欺騙。
【出處】:《左傳·宣公十五年》:“我無爾詐,爾無我虞?!?
【示例】:團結要是真正的團結,~是不行的。 ★毛澤東《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、辦法和前途》
【近義詞】:爾虞我詐
【反義詞】:坦誠相見
【歇后語】:拐子誑騙子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定語;表示彼此互相欺騙
掎挈伺詐
【拼音】:jǐ qiè sì zhà
【解釋】:抓住人家過錯,等待機會來陷害。
【出處】:《荀子·富國》:“有掎挈伺詐,權謀傾覆,以相顛倒,以靡敝之?!?
【近義詞】:掎挈司詐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定語;指抓小辮子
敲詐勒索
【拼音】:qiāo zhà lè suǒ
【解釋】:依仗勢力或抓住把柄進行恐嚇,用威脅手段索取財物。
【出處】:曲波《林海雪原》:“專門糾察庫侖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,為非作歹,敲詐勒索,無惡不作?!?
【示例】:專會苛刻窮人,~,淫人妻女。
★姚雪垠《李自成》
【近義詞】:巧取豪奪、仗勢欺人、敲榨勒索
【反義詞】:拾金不昧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定語;指用威脅手段逼取財物
詐敗佯輸
【拼音】:zhà bài yáng shū
【解釋】:詐、佯:假裝。假裝敗陣,引人上當。
【出處】: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八十五回:“林沖、花榮占住吊橋,回身再戰,詐敗佯輸,誘引盧俊義搶入城中。背后三軍,齊聲吶喊。城中宋江等諸將,一齊兵變,接應入城。四方混殺,人人束手,個個歸心?!?
【示例】:豬八戒料道不得贏他,對沙僧丟了個眼色,二人~,各拖兵器,回頭就走。 ★明·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四十九回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賓語;指假敗
矯情飾詐
【拼音】:jiǎo qíng shì zhà
【解釋】:以虛假的現象偽裝欺騙別人。
【出處】:宋·朱熹《與宰執札子》:“伏念熹昨以蒙思進職,輒具辭免,非敢矯情飾詐,罔上盜名?!?
【示例】:至謂海瑞~,種種奸偽,賣器皿以易袍,用敝靴以易帶,此真公孫弘布被中夢想所不能到者。 ★明·沈德符《野獲編·臺省·房心宇侍郎》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定語、賓語;用于書面語
桀貪驁詐
【拼音】:jié tān ào zhà
【解釋】:兇暴貪婪而又傲慢狡詐。
【出處】:清·薛福成《代李伯相擬陳督臣忠勛事實疏》:“雖其桀貪驁詐若李世忠、陳國瑞之流,茍有一節可用,必給以函牘,殷勤諷勉,獎其長而指其過,勸令痛改前非?!?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用于為人
狂三詐四
【拼音】:kuáng sān zhà sì
【解釋】:狂:誆的假借,誆騙。一味欺詐。
【出處】: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三十九回:“我們老太太最是惜老憐貧的,比不得那個狂三詐四的那些人?!?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定語;用于人不誠實
撒詐搗虛
【拼音】:sā zhà dǎo xū
【解釋】:指說謊騙人。
【出處】:明·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一回:“祖師喝令:趕出去!他本是個撒詐搗虛之徒,那里修甚么道果?!?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定語、賓語;用于為人
佯風詐冒
【拼音】:yáng fēng zhà mào
【解釋】:猶言裝瘋賣傻。故意裝成瘋瘋癲癲,傻里傻氣。
【出處】:元·武漢臣《生金閣》第三折:“你個弟子孩兒,吃了兩鐘酒,佯風詐冒,手之舞之的打我,你敢再來打我么?”
【近義詞】:裝瘋賣傻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定語;用于書面語
佯輪詐敗
【拼音】:yáng lún zhà bài
【解釋】:指故意敗陣。
佯輸詐敗
【拼音】:yáng shū zhà bài
【解釋】:佯、詐:假裝。假裝敗下陣來,引人上當。
【出處】: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九十六回:“明日吾自引一千兵搦戰,卻佯輸詐敗,誘到北山之前,放炮為號,三面夾攻,必獲大勝?!?
【示例】:劉、龔二人~,四散去了,云長奪得州縣,安民已定,班師回許昌。 ★《三國演義》第二六回
【近義詞】:詐敗佯輸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賓語;指假裝戰敗
詐癡不顛
【拼音】:zhà chī bù diān
【解釋】:詐癡不顛
【出處】:《石點頭·盧夢仙江上尋妻》:“方明白前日賣酒歌詩,詐癡不顛的老兒,正是他所差之人?!?
【近義詞】:詐癡佯呆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定語;用于處事
詐癡佯呆
【拼音】:zhà chī yáng dāi
【解釋】:指假裝癡呆。
【出處】:明·凌蒙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三十一:“不如目今權依了他們處法,詐癡佯呆,住了官司,且保全了父骨,別圖再報?!?
【近義詞】:詐癡不顛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定語;用于處事
詐奸不及
【拼音】:zhà jiān bù jí
【解釋】:猶言十分奸詐。
【出處】: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七回:“正在五岳樓下來,撞見個奸詐不及的,把娘子攔住了不肯放?!庇值谖迨兀骸澳菑P帶將許多詐奸不及的三二十人,逕入家里,來宅子后看了,便要發遣我們出去,他要來住?!?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定語;用于書面語
詐啞佯聾
【拼音】:zhà yǎ yáng lóng
【解釋】:假裝啞巴聾子。指置身事外。
【出處】:《群音類選·官腔類·雙忠記·睢陽陷守》:“身在伍倫中,怎做得詐啞佯聾,為官食祿,直須盡職輸忠?!?
【近義詞】:裝聾作啞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用于處事